因为经典,所以铭记!
一场战役的最大赢家——乔治·索罗斯的成名之作:英镑狙击战!1992年9月,赢得了他人生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赌注,借此一战,以一己之力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英国央行,迫使英镑退出欧洲货币体系。被《经济学家》杂志称为“打垮了英格兰银行的人”。
当时的欧洲汇率机制是由欧洲经济共同体于1979年制定的,限制了11中欧洲货币的汇率波动区间,原意是要维持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稳定。然而,这个汇率机制有着致命的弱点:
必须各国之间互相协调经济政策保持基本面接近方可维系。如果英国通胀率高于德国,就会给这个汇率机制造成压力,同时两国的利差也会冲击汇率机制。
也就是说,当英国和德国的通胀和利差产生差异时,央行就不得不入市干预。而当时各国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并且基于国家利益也不可能真正一条心,那么这个汇率机制就存在巨大的漏洞,一有风吹草动就难免投机者蜂拥而来。苍蝇不叮无缝蛋啊!
那么问题来了,时代已经是20世纪90年代了,外汇市场交易规模已经达到天亮,过去央行凭借几百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就可以干预本国货币的能力已经被大大削弱。
当时,索罗斯带头的对冲资金,敏锐的意识到英镑被高估了,而德国马克则被低估了。解析:英国的经济本来不强大,加入汇兑机制,将使英国和西欧经济力量最强大的新德国联系在一起。依据汇兑机制的条款,英国被迫保持1英镑兑换2.95德国马克的比率。
于是,一场无声的货币狙击战开始了。
索罗斯卖空了价值70亿美元的英镑,同时买入了价值60亿美元左右的德国马克和一部分法国法郎。不止如此,他们卖空英镑的同时还买入了英国的股票和卖空了德国的股票,下注英镑贬值后股市会上涨,而德国正好相反。 当时,英国央行做出了顽强的反抗,甚至从IMF贷款,总共动用了269亿美元的资金买入英镑,甚至还加息将利率提高到了15%!然而都是徒劳,在索罗斯带领下,全球投机资金一拥而上,这不是索罗斯一个人在与英格兰战斗!豺狼多了能咬死老虎,在嗜血的国际空头面前英国央行的资金只是杯水车薪。
结果如大家所知道的,英镑兑德国马克的汇率由2.95一路下跌到2.8,德国担心降息会加剧国内通货膨胀,拒绝了德国马克降息以缓解英镑下跌的请求。最终,英国央行弹尽粮绝,到了无法维持欧洲汇率机制的要求的地步。
1992年9月15日,英国正式退出欧洲汇率机制,堪称屈辱的一幕。
当时的英格兰余威仍在,从没有人想过能以个人的力量去撼动这颗大树。然而,索罗斯敢想前人之不敢想,并且最终成功了:不仅在外汇上大赚一笔,在股票头寸上也是大块朵硕。
背景知识
英格兰银行为英国中央银行,危机发生前,英镑是欧洲货币体制的一部分。 德国联邦银行的双重身份既是欧洲汇率机制的基础,又是德国货币(马克)的法定保护者。
英国面临的困局:经济严重衰退
英镑处于两难境地:为了国际地位,必须维持高利率,使汇价不致走软。从国内经济现实考虑,须降低利率,刺激投资与消费。
德国的现实状况:通胀之忧 欧洲主要国家一片萧条景象,唯独德国经济一枝独秀,但是通货膨胀有抬头之势。
新情况出现:两德统一
东德货币以高汇率兑换西德马克,以稳定东德民心。西德投资大量高速进入东德,以帮助其发展经济。
德国联邦银行不可回避的矛盾:马克何去何从?
马克的两难境地:欧洲要求马克降息,以拉动经济,对付衰退。德国国内要求马克升息,以抑制随时可能发生的通货膨胀。
索罗斯英镑狙击战回顾!
英镑在200年来一直是世界的主要货币,原来采取金本位制,与黄金挂钩时,英镑在世界金融市场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1929年的股市大崩溃,才迫使英国政府放弃了金本位制而采取浮动制,英镑在世界市场的地位不断下降。
黑色星期三伏笔:金融大鳄嗅出机遇
而作为保障市场稳定的重要机构——英格兰银行,是英国金融体制的强大支柱,具有极为丰富的市场经验和强大的实力。从未有人胆敢对抗这一国家的金融体制,甚至想都未敢想过。索罗斯却决定做一件前人所未做过的事,摇撼一下大不列颠这颗号称坚挺的大树,试一试它到底有多么强大的力量。
随着1989年11月柏林墙的轰然倒下,许多人认为一个新的。统一的德国将会迅速崛起和繁荣。但索罗斯经过冷静地分析,却认为新德国由于重建原东德,必将经历一段经济拮据时期。德国将会更加关注自己的经济问题,而无暇帮助其他欧洲国家渡过经济难关,这将对其他欧洲国家的经济及货币带来深远的影响。
黑色星期三导火线:欧盟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在1990年,英国决定加入西欧国家创立的新货币体系——欧洲汇率体系(简称ERM)。索罗斯认为英国犯了一个决定性的错误。
因为欧洲汇率体系将使西欧各国的货币不再针住黄金或美元,而是相互钉住;每一种货币只允许在一定的汇率范围内浮动,一旦超出了规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各成员国的中央银行就有责任通过买卖本国货币进行市场干预,使该国货币汇率稳定到规定的范围之内; 在规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内,成员国的货币可以相对于其他成员国的货币进行浮动,而以德国马克为核心。早在英国加入欧洲汇率体系之前,英镑与德国马克的汇率已稳定在1英镑兑换2.95马克的汇率水平。但英国当时经济衰退,以维持如此高的汇率作为条件加入欧洲汇率体系,对英国来说,其代价是极其昂贵的。
一方面,将导致英国对德国的依赖,不能为解决自己的经济问题而大胆行事,如何时提高或降低利率、为保护本国经济利益而促使本国货币贬值;另一方面,英国中央银行是否有足够的能力维持其高汇率也值得怀疑。
特别是在1992年2月7日,欧盟12个成员国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这一条约使一些欧洲货币如英镑、意大利里拉等显然被高估了,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将面临巨大的降息或贬值压力,它们能和经济实力雄厚的德国在有关经济政策方面保持协调一致吗?一旦这些国家市场发生动荡,它们无力抵御时,作为核心国的德国会牺牲自己的国家利益来帮助这些国家吗?
欧洲经济不景气:索罗斯等备战狙击英镑
索罗斯早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之时已预见到欧洲汇率体系将会由于各国的经济实力以及各自的国家利益而很难保持协调一致。一旦构成欧洲汇率体系的一些“链条”出现松动,像他这样的投机者便会乘虚而入,对这些松动的“链条”发起进攻,而其他的潮流追随者也会闻风而动,使汇率更加摇摆不定,最终,对追风机制的依靠比市场接纳它们的容量大得多,直到整个体制被摧毁。
果然,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一些欧洲国家便很难协调各自的经济政策。当英国经济长期不景气,正陷于重重困难的情况下,英国不可能维持高利率的政策,要想刺激本国经济发展,惟一可行的方法就是降低利率。但假如德国的利率不下调,英国单方面下调利率,将会削弱英镑,迫使英国退出欧洲汇率体系。
此时此刻,索罗斯及其他一些投机者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却在不断扩大头寸的规模,为狙击英镑作准备。
索罗斯坚信判断:英国政府干预汇率市场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政府维持高利率的经济政策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它请求德国联邦银行降低利率,但德国联邦银行却担心降息会导致国内的通货膨胀并有可能引发经济崩溃,拒绝了英国降息的请求。
英国经济日益衰退,英国政府需要贬值英镑,刺激出口,但英国政府却受到欧洲汇率体系的限制,必须勉力维持英镑对马克的汇价。英国政府的高利率政策受到许多金融专家的质疑,国内的商界领袖也强烈要求降低利率。
在1992年复季,英国的首相梅杰和财政大臣虽然在各种公开场合一再重申坚持现有政策不变,英国有能力将英镑留在欧洲汇率体系内,但索罗斯却深信英国不能保住它在欧洲汇率体系中的地位,英国政府只是虚张声势罢了。
很少有人注意到英国财政大臣莱蒙在欧盟财政部长会议后发表的一篇简短的演讲。他说:“欧洲货币汇率机制内各国将不会再一致行动。”什么意思?如果各国不再一致行动,汇率剧烈波动将难以避免,时间的延误和各国政策的分歧将纵容金融投机家冒险,使欧洲汇率机制失去对市场的控制。索罗斯反复研究莱蒙这些言论:或许,莱蒙更早前的强硬立场只是虚张声势。 英镑对马克的比价在不断地下跌,从2.95跌至2.85,又从2.85跌至2.7964。英国政府为了防止投机者使英镑对马克的比价低于欧洲汇率体系中所规定的下限2.7780,已下令英格兰银行购入33亿英镑来干预市场。
但政府的干预并未产生好的预期,这使得索罗斯更加坚信自己以前的判断,他决定在危机凸现时出击。
投机者进攻欧洲汇率货币!
1992年9月,投机者开始进攻欧洲汇率体系中那些疲软的货币,其中包括英镑、意大利里拉等。索罗斯及一些长期进行套汇经营的共同基金和跨国公司在市场上抛售疲软的欧洲货币,使得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不得不拆巨资来支持各自的货币价值。
9月10日,索罗斯终于等到他守候近两年的进攻信号:《华尔街日报》刊登了德国央行行长的一篇访谈,其中提到:“欧洲货币体系不稳定的问题只能通过部分国家货币的贬值来解决……”他没有提到“部分国家”是哪些国家,不过对于索罗斯来说,这种暗示已经足够了。德国人抛弃了英国,使这个金融中心完全暴露在全球对冲基金的凶猛火力之下。英格兰银行成为伦敦最后一道脆弱防线,但他们赖以救命的75亿英镑国际援助资金似乎还未到位。 战役打响英镑暴跌
当货币市场危机步步逼近时,索罗斯的秘密投资大计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其运作过程十分复杂,原因在于他相信货币汇率机制的分崩离析是一步步发展的:
第一,欧洲货币的主要部分重新组合; 第二,欧洲利率急剧下降; 第三,欧洲股票市场的跌落。 因此他决定卖空贬值的欧洲货币,而把赌注押在利率和保险市场上。在一步大胆的行动中,索罗斯和他的伙伴一下子卖出了大约70亿美元的空头英镑,然后买进了60亿美元的德国马克。他们也在小范围内买进了一些法国法郎。
同时,索罗斯购入了价值5亿美元的英国股票,这一操作是以假定一个国家的股票经常随其货币走低而升值为前提的。另外,索罗斯还投资于长期的德国和法国债券市场,同时卖空自己的德国和法国股票。索罗斯的想法是德国马克升值将损害其股票,但对债券有益,因为利率将降低。
索罗斯在纽约也进行了巨大的投资。“我们有70亿美元的股票,在市场的资本总计为100亿美元。这是我们公司资本的1.5倍。”索罗斯说,他借入50亿英镑,接着他把英镑以2.79马克兑1英镑的比价换成了马克。现在,他拥有了大量坚挺的马克。
当一个国家货币面临威胁时,其财政官员常常备有几套应急方案。其中之一便是强行干预外汇市场,购进自己的货币。如果此方案不起作用,下一道防线就是提高利率,一般认为高利息会把资金吸引回自己的货币,从而达到稳定的目标。但为了不削弱经济发展,英国政府不愿意提高利率,显然他们对渡过这道难关还心存侥幸。然而与此同时,意大利里拉开始下跌。
“在意大利终于将里拉贬值,而德国也小幅调低利率时,”索罗斯的发言人称,“这几乎就像是我们为一场考试准备了半年,而现在终于要上考场了。”
在里拉被重创之后,索罗斯看到,德国央行行长施莱辛格公开表示,德国央行不会为英镑两肋插刀。索罗斯说,这“吹响了号召所有人狙击英镑的号角”。
的确,消息一出,投机商们纷纷向英镑、里拉等疲软的货币展开攻击,他们疯狂抛出这些货币,转购马克,对这些软弱的货币进一步带来震荡。
英国政府计划从国际银行组织借入资金用来阻止英镑继续贬值,但这犹如杯水车薪。仅索罗斯一人在这场与英国政府的较量中就动用了100亿美元。索罗斯在这场豪赌中抛售了70亿美元的英镑,购入60亿美元坚挺的货币——马克,同时,索罗斯考虑到一个国家货币的贬值(升值)通常会导致该国股市的上涨(下跌),又购入价值5亿美元的英国股票,并卖出德国股票。
如果只是索罗斯一个人与英国较量,英国政府也许还有一丝希望,但世界许多投机者的参与使这较量的双方力量悬殊,注定了英国政府的失败。
在这次英镑战役中,索罗斯首先通过分析信息,得出了“英国经济无法支撑强势英镑,英镑必将贬值”的结论。一般而言,此后他可以采取以下特定策略牟取利润:
第一是多空仓策略。买进即将升值的美元或马克,卖空(借入)即将贬值的英镑。
这是一个典型的利用于外汇市场的多空仓策略。
第二是套利策略。英镑贬值或对英国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英国市场上的某些金融资产可能暂时下跌到应有的价值之下;例如,可能出现某种英国基金的市场价值低于其净资产的情况,或者某种债券在伦敦的交易价格远远低于其在纽约的交易价格的情况,这时就可以以较低的价格买入,以较高的价格卖出。
第三是循环交易策略。当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的时候,该国股票通常都会上涨,这是有历史数据支持、也有理论依据的。所以索罗斯在卖空英镑的同时,大量买进英国股票。
黑色星期三:英镑被迫退出欧洲汇率体系
索罗斯是这场“赌局”最大的赌徒。下完赌注,索罗斯开始等待。
1992年9月中旬,危机终于爆发。市场上到处流传着意大利里拉即将贬值的谣言,里拉的抛盘大量涌出。
1992年9月13日,意大利里拉贬值7%,虽然仍在欧洲汇率体系限定的浮动范围内,但情况看起来却很悲观。这使索罗斯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欧洲汇率体系的一些成员国最终将不会允许欧洲汇率体系来决定本国货币的价值,这些国家将退出欧洲汇率体系。
1992年9月15日,索罗斯决定大量放空英镑。英镑对马克的比价一路下跌至2.80,虽有消息说英格兰银行购入30亿英镑,但仍未能挡住英镑的跌势。到傍晚收市时,英镑对马克的比价差不多已跌至欧洲汇率体系规定的下限。英镑已处于退出欧洲汇率体系的边缘。
英国财政大臣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应付这场危机。首先,他再一次请求德国降低利率,但德国再一次拒绝了;无奈,他请求首相将本国利率上调2%一12%,希望通过高利率来吸引货币的回流。
一天之中,英格兰银行两次提高利率,利率已高达15%,但仍收效甚微,英镑的汇率还是未能站在2.778的最低限上。在这场捍卫英镑的行动中,英国政府动用了价值269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最终还是遭受惨败,被迫退出欧洲汇率体系。
英国人把1992年9月15日——退出欧洲汇率体系的日子称做黑色星期三。
央妈永远是自家的好,别人家的靠不住!
正是这个认为英国将会使英镑贬值而豪赌100亿美元的举动,使得索罗斯闻名于世。至此,英国试图重新掌控全球金融体系的努力付诸流水。
索罗斯:打垮英格兰银行的男人
索罗斯却是这场袭击英镑行动中最大的赢家,曾被杂志称为打垮了英格兰银行的人。索罗斯从英镑空头交易中获利已接近10亿美元,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利率期货上的多头和意大利里拉上的空头交易使他的总利润高达20亿美元,其中索罗斯个人收入为1/3。在这一年,索罗斯的基金增长了67.5%。
一套缜密的计划加上完美的执行,体现了对冲基金的宗旨和能力!索罗斯,从此被称为打败英格兰银行的人,走上了人生巅峰。做出判断,大胆下注,耐心等待,这就是这个一代金融宗师一生的投资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