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卡尼曼,犹太族的美国人,心理学家,生于1954年,2002年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手段是把心理学和经济学结合在一起,研究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将如何做出决定。经典经济学理论有两个个建立在泥沙之上的基础:一是理性经济人假设;二是完全竞争市场假设,这两个假设断定了人们只会根据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而心理学研究却表明人们只会根据自己对外界的判断来做出决定。卡尼曼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决策者面对的都是不确定情形,最终做出的决策总是系统性的偏离了经典经济学理论的预测,卡尼曼最终解释并证明了这一点。 卡尼曼第一定律:小数法则。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更倾向于观测小样本得出判断依据。比如买彩票的时候,很多大多数人都喜欢钻研一两个月数字规律,他们不知道,一次大乐透的组合总数有数百万个,如果每天出一期,够他研究二百年的,然而他们却非常相信两个月的数字规律可以预测足够出二百年的数字组合。再比如赌场里面玩大小,赌徒们根据屏幕上跳动的历史记录,往往观察几个十几个最多几十个记录就可以做出决定。还有做交易的时候,很多人会回溯半月最长几个月的历史数据以判断其交易信号的稳定性,完全忽视了还有数十年的市场行情摆在那里。小数法则的原理是人们面对不确定性时,更愿意相信自己能够接触到的或者能够理解的那一部分信息,或者存在对概率法则的主观认识上的盲目相信。由此可以断定,人类的判断力来源于比较,而不是理性分析。 卡尼曼第二定律:预期定理。对于相同大小的所得和所失,我们对所得看得更重。历史上有位莫里斯·阿莱斯做了一个实验,设计对100人测试的赌局:赌局A100%的机会得到100万元,赌局B10%的机会得到500万元,89%的机会得到100万元,1%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结果是绝大多数人选择A而不是B。对人类来说,A的数学期望值是100万,它的效用值反而大于数学期望值是139万的B,也就是大多数人选了A。继续测试,赌局C,11%的机会得到100万元,89%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赌局D,10%的机会得到500万元,90%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结果:绝大多数人选择D。即赌局C的期望值(11万元)小于赌局D的期望值(50万元),而C的效用值也小于D的效用值。第一个实验,任何人都可以发现获利的概率更大,人们只是在100%和89%之间做比较,第二个实验,任何人都可以发现什么也得不到的概率更大,人们是获得五百万和一百万之间比较。卡尼曼对此作出了说明,人类在面对不确定性而做出决定的时候,纯理性的数学期望值并非其参考依据,人们依据的只是可预见性的结果,也就是说,人们只在意有可能得到什么,而厌恶任何可能的损失。 卡尼曼第三定律:期望定律(也叫风险定律),即一般人在面临获得时总是尽可能规避风险,而在面临损失时又喜欢冒一下险的非理性心理因素。卡尼曼发现大多数投资者并非是标准金融投资者而是行为投资者,他们的行为不总是理性的,也并不总是回避风险的,当账面出现损失时,出于厌恶损失的心理使他们甘愿冒更大的风险以期望挽回损失,当账面出现盈利时,害怕失去的他们又倾向其余获利了结以规避可能的风险。这种行为来源于对人类行为的两个总结:第一,幸福是主观感受,人们的幸福程度与比较的参照有关,无论多少,盈利相比亏损都是幸福的;第二,人们失去利益的痛苦,远远大于得到同等利益的快乐,相对盈利的幸福,损失会有更大的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