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在不经意间的回顾中才发现他这般的残酷。现在你看到的外汇经纪商大多是年龄不大的新秀,五年或五年以上年龄的中生代都已为数不多,而一直活跃于市面之上的老生代更是寥寥无几(FXCM福汇,Gain Capital嘉盛是大家最为熟知的两家,当然这些年大家逐渐接触到了IG集团、CMC MARKETS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看得到的活跃在市面上的经纪商,看不到的大多都已经倒下在历史的长河当中,遍布两岸的是累累白骨。其实Forex中国最早可以追悼1992年,截止目前已经有28年的历史,期间经历了92、06和16年的“三起”,也经历了94、08和18年的“三落”,然后才到了今天。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把28年的发展史四刀切为五段:1992——2003年萌芽阶段,2003——2008年发展阶段,2008——2016年,四个字:含苞待放。2016年-2018年的蓬勃发展,2018至今的打压阶段。 1、1992年——2003年:夭折的嫩芽
92~93年的中国:期货市场盲目发展,股票平台肆意扩张。就在这样一个急剧膨胀的大环境之下,另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出现了:零售外汇。1992年,多家香港外汇经纪商未经批准即到中国大陆开展外汇期货交易业务,并吸引了大国内的量企业、个人的参与。由于国内绝大多数参与者并不了解外汇市场,盲目的参与导致了大量客户的亏损,其中包括大量的国有企业。同时,也就是1993年底,中国银监会开始允许国内银行开展面向个人的零售外汇实盘买卖业务(注意两组概念:零售市场和批发市场,外汇实盘交易和外汇保证金交易,外汇实盘是杠杆1:1)。
随后,也就是在1994年8月中国银监会等四部委联合发文,全面取缔零售外汇期货交易,至此初露尖角的零售外汇被扼杀在襁褓之中。随后近10年的时间零售外汇保证金交易在中国近乎消失,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来跟中国经济水平有关,二来也跟网络大环境有关,毕竟20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还没有互联网化。包括行业从业者在内的大多数人不知道这段历史是有情可缘的。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零售外汇保证金交易不能在交易,外汇实盘交易还是可以进行的,也是有需要的个人投资者进行外汇投资的唯一途,只是出于杠杆、网络等问题参与这种投资渠道的人是少之又少。
2、2003年——2008年:反弹与封杀反弹, 谈及外汇中国03年至08年这段时间,就不得不提及外汇市场上的一次重大的变革:2000年12月美国通过了《期货现代化法案》,该法案要求所有外汇外汇交易商必须在官方机构美国商品期货委员会CFTC和民间自律组织美国期货业协会NFA注册为期货经纪商FCM类型(现在已经跟期货区分开来叫RFD,以前我谈到过这一点,具体也可咨询留言咨询或者微信交流),并接受上述机构的监管,同时上报每月的财务报告。在规定期限内不符合资格或者没有被核准的外汇从业将被勒令停止经营。这一法案的出台,使得在线外汇交易进入了规范发展的轨道。当然,97年以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也是外汇能够强势反弹的必备硬件条件,要知道在这以前都是电话交易员下单(想要详细了解这一块的,也可以参考行业先行者李继刚的笔记(中国外汇十年风暴史))。现在想想我们是多么幸运啊。
步入正轨的外汇美国经纪商的业务做得可谓是风生水起,部分经纪商在站稳国内市场的前提条件下,开始谋求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03年,FXCM福汇、Gain Capital嘉盛前后进驻中国香港便是这波浪潮的标志性事件。紧接着ODL,IFX,Alpari等都开始进驻香港,并开始向境内进军,至此形成了以GAIN CAPITAL嘉盛、ODL、IFX等为代表的多足鼎立格局。相对应的,中国银行业受到巨大刺激,开始谋求开展零售外汇业务的想法。三大银行交通、中行和民生相继在外汇业务上做出了勇敢的尝试:2006年11月,交通银行推出了个人外汇交易新产品—“满金宝”,并在国内大范围的推广,给到的杠杆是5倍;随后,也就是2007年的02月,中国银行发布消息推出个人外汇交易新产品“保证金外汇宝“,提供10倍的杠杆;2008年3月份,民生银行高调宣布进军外汇保证金领域,并举行了模空前的外汇保证金模拟大赛,给到的杠杆达到了新高20倍。截止到此时,外汇保证金再一次引起普通投资者的高度关注。
正所谓“福兮祸所依”,紧接着民生银行高调的是银监会3个月之后的当头一棒:2008年06月份,银监会发布公告,叫停所有银行的外汇保证金交易,理由是银行尚未能完全掌控外汇交易带来的风险。至此,外汇中国再次遭受封杀,堪称“第二落。 区别于第一次的“起落”,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和国民不断提升的投资意识及水平都使得投资者外汇交易需求旺盛。换句话说,不管你国家允不允许,外汇独特的特性都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汇蜜”。这也是那么多经纪商“硬着头皮”发展中国市场的根本动力,毕竟有需求才有市场。同时,外汇市场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兼并购历史,取样如下:83年开始触及金融市场的英国老品牌券商City Index Group——2006年收购在中国市场深耕多年的美国知名券商IFX——2008年收购美国知名券商FXSOL,至此,City Index Group拥有了主打亚太市场的IFX品牌,主打欧洲市场的City Index Group和拥有NFA牌照主打北美市场的FXSOL——然而,2014年10月的最后一天,City Index隐含被GAIN CAPITAL嘉盛收购。以上只是外汇行业兼并上的一个缩影,横向拉开的部分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历史版块专栏讲解一个一个品牌的起步、发展、壮大,兼并或者被兼并。在此,我们不愿在行业历史大树干上添加过多的枝叶。08年是个极其特殊的年份,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以上两个是大事件,不得不提,莫见怪,哈哈)
3、2008——2016年:含苞待放
2008年国内开始出现了现货白银(后期是现货原油)、并在11-13年逐渐铺开市场,于13年-15年达到顶峰。这期间国内各省市出现大批量的现货交易所,比如长江联合交易中心,银天下等等。24小时双向交易,可以随时买随时卖,交易灵活。这些对国内的投资者极具吸引力,因为后者接触较多的就是国内交易制度“死板”的股市。现货白银、现货原油市场的为外汇市场后期的爆发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埋上了定时炸弹。现货市场(白银、原油)营销手法比较激进,因为平台吃的是客户本金,且不具备市场对冲风险的条件(没有对冲渠道),平台都是通过分析师或者直播间等诱导客户进来操作,然后恶意致其亏损,吃其本金的方式获利。
其中一个听闻的案例是,某平台经理伪装的“分析师大牛”A先带客户小盈利几单,然后借口要出去一周开会,让另一个分析师B来带单,B则引导客户重仓交易致其50万的资金亏损了41万,然后这个时候A回来,A则继续诱导客户加资金操作,客户将信将疑的再投入50万,结果大家想到了。就是A诱导客户亏损了新加入的近50万人民币。以上案例只是现货白银、现货原油市场的一个缩影。可想而知,这些人的行为多么可恶。 4、2016——2018年,行业蓬勃发展
2015年底至2016年政府严格打压,很多平台逐渐被取缔。再接下来的两三年,也就是2016年至2018年,大批量的现货从业者涌入外汇市场。正所谓水涨船高,从业大军的涌入相当程度刺激了整个行业的崛起(销售多了,代理多少,平台多了)。那个时候最多的就是机构代理,很多现货市场转移过来的从业人员也期待着能够在外汇市场焕发第二春。至于那些在现货市场中没有赚到钱的从业者更是期待着在零售外汇市场“一雪前耻”。
作为一个人口14亿的国家,中国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全球各大外汇经纪商也都在垂涎这块大肥肉。诸如CMC Markets、盈透证券、OANDA、瑞讯银行、GMO、SAXO、GMO等超级巨无霸经纪商也相继在进入国内或者在国内逐步活跃起来(这类经纪商只做咨询业务,投资者很难接到来自这类经纪商的电话,国内设点的核心意义在于服务客户,开发客户基本都是靠网络推广)。一时间,中国国内云集了批量的大中小零售外汇经纪商,在此期间的线下展会也多了起来,每年的金博会的人口流量更是达到了顶峰,参展经纪商达到了数百家。当然与此同时,由于外汇行业没有门槛,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黑平台也就是在这个时间段极具迸发,销售人员的营销手段也变得愈加激进。 5、2018——至今:市场下滑阶段市场的下滑主要基于全球监管政策的收紧以及中过政府的整治两个方面的因素。监管政策方面,2018年随着欧盟MIFIDII的出台,各大欧盟成员国纷纷遵守相关规则下调杠杆,以及加强对零售外汇经纪商的财务以及交易信息的纰漏等等,其中就包括在此之前非常火爆的英国FCA,同时很多监管效仿欧盟或者FCA,纷纷太高市场准入门槛。比如澳大利亚ASIC就几乎是按照英国FCA的规则“照个葫芦画个瓢”。英国两大顶尖巨头CMC跟IG集团相继做出应对措施。前者选择暂停新开零售外汇账户,后者则再三考量以后直接选择退出中国大陆市场(在此之前,两者都是把中国大陆客户开到澳洲ASIC监管下的信托账户里面)。国内管制方面,2018年,银联上线,加强资金流的监控,直接影响到这个市场的整体运营(因为不能直接网页跳转入金,需要使用数字货币账户或要求客户直接把资金打给私人账户)。比较大型的零售外汇经纪商则直接回归传统电汇入金,即便是一些便捷工具便捷渠道也不能继续使用。比如瑞讯银行于2019年底开始不再支持支付宝【上银汇款】。 监管的收紧迫使很多优质零售外汇经纪商退出中国大陆市场或者打消进驻大陆市场的念头。这其中就包括前面讲的英国外汇巨头CMC(市值约13亿美金 yahoo数据)、IG集团(市值40多个亿美金);美国的OANDA安达、TD Ameritrade德美利;日本的GMO、“日本阿里巴巴”乐天证券等等。 而另一方面,由于杂乱的外汇市场致使很多投资者亏损,客诉聚集等各种原因,国家开始着手管控。甚至是在银行的电子显示屏上宣传禁止网络炒汇。同时,大陆协同境外监管机构着手收紧市场。以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管理委员会SFC为例,2019年6月19号香港SFC发函要求在册经纪商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在大陆市场开展零售外汇业务。前上市公司KVB昆仑国际(现在改名为CLSA)于是在2019年底宣布撤出大陆市场。(目前市面上的KVB PRIME与昆仑国际毫无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