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语言

投资别沉迷于“最优解”

| 发表于 2022-7-29 17:04: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复制链接
之前,我第一次谈到了一个心态管理的框架——从最优化决策到满意度决策。

分享结束之后,有不少朋友表示,对自己很有启发,想要更深入地了解。

好吧,今天我就稍微展开写一写。

1

我先介绍一个人,科学界的奇才——赫伯特·西蒙。

赫伯特·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是个开挂的人。他的研究工作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十来个领域。

可以说,一般人在其中一个领域获得成就就很不容易了,但是他,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在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75年获得图灵奖(地位类似于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而这只是众多奖项中的两个。

为什么介绍他呢?因为今天要讲的满意度决策,跟他的一个发现有关。

我们知道,传统的经济学有一个“理性人”假设,即认为人是完全理性的,在这个假设基础上,推导出了很多结论。

但很显然,人不是完全理性的。这一点已经被最近几十年兴起的行为金融学不断证明。

而事实上,在更早的时候,上世纪五十年代,西蒙就提出了“有限理性模型”。他认为:

人在做决策的时候,其实面临两个约束,一个是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还有一个是现实环境的限制。这导致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其实不可能做到“最优化原则”,能做到的只有“满意原则”。

“满意即可”的核心是,人们事先有一个可以接受的满意度阈值。一旦达到这个阈值,人们就会做出选择(想想猴子掰玉米的故事)。

总结一下:理性模型认为人会追求最优的选择。而有限理性模型认为人应该追求让自己满意即可的选择。

在西蒙研究的基础上,后人提出了最优化与满意型两种决策风格。这两种风格的行为相差很大。

最优化决策风格总是力图找到最佳选项。

而满意型决策风格则认为找到“足够好”的选项就可以了。(这种风格是不是让你想起老人家常说的“知足常乐”?)

这可不是鸡汤,而是科学决策的逻辑。

2

了解了以上背景知识,我接着往下讲。

通常我们人类被训练的思维方式,就是最优化决策。也就是说,我们在做任何决策时都力图做到最好。

比如说下围棋,总是想每一手都下到最妙的一手。考试,都想考到100分,不要丢一分,这些都是最优化决策的例子。

事实上在很多行业,最优化决策思维模型都让我们不断的追求完美,不断的突破自己,不断的提高效率。我们得到了很多好处。

所以理所当然的,当我们来到投资领域,也会把最优化决策的思维方式搬到这里,力图做出最优的投资决策。

然而很不幸,这是个巨大的坑。

投资领域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叫有限信息。

我们前面提到的围棋是完全信息下的博弈,因为所有的东西都在桌面上,每个人都看得清清楚楚,每一个棋子的位置信息是完全透明的。

但是另外一个游戏德州扑克就是不完全信息下的博弈,因为德州扑克是有两张暗牌的,这个暗牌只有你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而别人的暗牌,你也不知道。

投资也是一个不完全信息下的博弈。不管你掌握了多少信息,面对市场的信息汪洋,你知道的永远是一小部分。

不仅如此,投资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限理性。

我之前专栏曾经写过,几年前有一个朋友问查理·芒格,他说你90多岁了,投资如此成功,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你投资成功的秘密,那是什么?芒格想了想说,用理性驾驭你的兽性。

这句话充满智慧,但与此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在投资中保持理性是多么的不容易。

所以投资领域具备两个特点——有限信息和人的有限理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借用西蒙的研究,我们就不应该用最优化决策的模型,而应该用满意度的模型去做决策。

3

但是啊,人都容易痴迷于幻象。

之前我的专栏有写过,投资中的最优决策本质上是个幻象,就像佛家所说的镜花水月,梦幻泡影。

我们站在现在回看过去的时候,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如果我昨天买了某某股票,今天就涨了20厘米。这似乎就是一个最优决策的样本,但其实它是一个幻象,你永远也达不到,因为你无法预知未来。

如果你用这个幻象作为标准,你就会永远对自己不满意。你对自己不满意,就会进入自我攻击的状态,你的能量就会持续消耗,你的情绪就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出不来。就像人掉进沙沼泽里爬不出来。

试问,这种情况下,你怎么能把投资做好呢?

其实这也带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如果你用最优化决策的思维方式,你会不断的反思。但是这其中很多的反思是无效的,因为你在用一个幻象为标准去做反思。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湛庐《原则》精读班中反复强调,我们要高反思,低批判。也是为了解这个毒。

那满意度决策要怎么做呢?前面说过,一个核心是,你事先要有一个满意度的阈值。

落实到投资中,比如说,你有估值的阈值,有盈利的阈值。

比如说你看好某一只股票,原来它的估值可能是50倍,市场跌到20倍的时候,你觉得这个已经是满意的估值,我可以买入了。不管它未来还会不会下跌,不在乎是不是买到最优点(别忘了,最优点是个幻象)。

反过来,在卖出的时候,手中的盈利已经到了80%以上了,你觉得可以逐步卖出了,不管它还能涨多少,不在乎是不是卖到最高点(同样是幻象)。

以上说的是一个心理过程,当你这样去思考问题,你会发现这个心理过程跟你做最优化决策的过程是完全不一样的,带给你的体感和幸福指数也是完全不同的。

似乎一念之间,你就变得更幸福,更从容了。

4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想,。真的这么容易吗?

借用巴菲特老爷子的一句话——simple,but not easy。

要想切换到满意度决策的模型当中,你面临很多很多挑战,其中一个最大的挑战,是和别人比较。

如果你有足够的人生阅历,你就会明白,我们绝大部分对自己的不满意都来自于跟别人的比较。一旦你开始跟别人比较,你就进入了某种对自己不满的恶性循环。

那你说,我不比不就行了吗?

不得不遗憾地说,在投资中做到这一点特别困难,尤其对于专业的基金管理人,因为你的业绩就是拿来跟别人比较的。

整个投资业界的氛围都是各种排名,甚至你公司的KPI都是在跟别人比较。

你要做到少跟别人比较,需要强大的心力,也需要绩效考核系统的支持。

如果你只管自己的钱,会好一些,但也没那么容易。

佛家所言,分别心,是一大顽疾。

5

满意度的阈值怎么确定呢,其实还是需要一些锚的。

拿收益率为例:

低一点,比如通货膨胀是一个锚。

高一点,M2的增速,是一个锚。

或者,对自己要求更高一点,GDP增速的两倍。(西格尔教授的研究表明,美股200年的数据表明,普通股投资收益约等于GDP增速的两倍)

当然,你也可以有其他的锚。比如市场中位数,比如你崇拜的某个大师的业绩水平,都可以。

最重要的是,适合你自己。

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锚,尽量不跟别人比较。这是切换到满意度决策模型的第一步。

当然你可能会说,道理我都明白了,但是臣妾做不到啊。

那就对了。

知行合一才是投资中的真正难题。

明白了道理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你需要的是悟后起修,需要在“事上磨”。

某些时候,你还需要专业第三方的支持,比如投资教练,来帮助你越过山丘,突破自己。

6

除了投资之外,其实在这个道理在人生中也同样适用。

达利欧有句名言:

“如果你不觉得一年前的自己是个蠢货,说明你这一年没有进步。”

芒格有句类似的话:

“我们总是老的太快,而聪明的太迟。”

我们站在当下去回望过去的人生,总觉得过去的自己做了很多糟糕的决策,自己不够聪明,这都是正常的。

如果你用最优化决策的思维来要求自己,你就会不断进入苛责过去的自己的怪圈,无法自拔。

所以在人生中,你同样需要切换到满意度决策。最优化是一个无底洞,而满意度是一个可以给你挡风遮雨,同时也帮助你跳跃到更好未来的港湾。

巴菲特说,他每天早上出门,就像跳着踢踏舞去上班。

你猜,他用的是最优化决策,还是满意度决策呢?
最近访问 头像模式
举报

评论 使用道具

发新帖
EA交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英语)
日本語(日语)
Deutsch(德语)
Русский язык(俄语)
بالعربية(阿拉伯语)
Türkçe(土耳其语)
Português(葡萄牙语)
ภาษาไทย(泰国语)
한어(朝鲜语/韩语)
Français(法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