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这篇文章之前,仔细看了不少过去咨询笔者的问题。 其中最常被问的是如何判断主力行为以及了解他下一步将干什么。
这里就必须要提生活直觉性思维的移植。
上班之前谈工资,做生意之前已经确定这项目客观上能够赚钱等等,绝大多数人选择在具有很高熟悉程度以及回报把握时才会去做,先确定回报预期再去执行,时间周期较长。 市场则不然,既存在普遍性50%回报又存在普遍性50%损失概率,客观上使人失去较高胜率把握。 顺其自然地想怎么确定那胜率的50%,避开那亏损的50%?于是会不自觉倾向于预测未来,问题就变成了未来是涨还是跌,怎么去分析未来涨跌。网上一查,原来是这样,降龙,擒龙,九阳.....豆浆机。 由预测未来推导至当前影响未来发生的条件,本身没有什么毛病。(这里需要去看上一篇文章:谈心,这就是市场最大的公平!根本无法把握那么多影响市场的变量 ) 笔者告诉你们一个在其它地方几乎不可能看见的思维,以下仅限于通过技术手段获得信息的交易者:
生活当中完成一件事情的长周期与在市场完成一次交易的极端周期存在本质区别,决定侧重点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 个人生活具有局限性与相对确定性,时间周期跨度较长,可以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把握事物内在。 交易市场是信息无限性与所有事物的不确定性综合博弈呈现唯一结果,一次交易过程时间周期极短,交易者只能去顺势,对庞大事物内在变量无法全面观测与把握。
你想想是不是如此?
高度集中思维反复揣摩,笔者只能从思维和技术上渡人,关键仍由你自己打通。
话又说回来,很多问题你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不能知行合一,为什么?
这个问题笔者以前讨论过,今天再次谈谈。
其实每个人都是在知行合一,你回顾国庆这段时间无意识做的所有事情,它们都在呈现出你内心潜意识。
认为自己做不到知行合一,表象是“知”和“行”的矛盾,实际真是如此?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通过预期结果对自己建立目标要求,然后执行时以最终结果为标准判断是否做到执行合一。比如数学总分150,你给自己建立的目标是110,结果只考了60分,你清晰明白难度以及自身能力,找不到其它借口。你会认为这是没有做到知行合一的结果吗?
市场的不确定性再加上抽象性,很容易让人将问题模糊化处理,找不到具体问题就无法给出具体解决方案。交易者认为的问题往往是抽象化的概括甚至是道理,实际上是在安慰自己的同时以道理解决问题道理。“一知半解”的知,人又很难自知。大脑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既是裁判又是球员。
经常认为自己懂了,但是执行起来又不懂,问题就在这里。你的灵魂在给自己扮演一个训诫家长角色,但从来没有真正发掘问题所在。
理想预期与现实结果进行比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依靠当前存在问题的“知”,行的标准预期结果则是理想状态。实际上仍然是以现有存在问题的“知”为逻辑基础,试图达到理想状态。这就很矛盾了,也很扎心,你是扎扎实实做到了知行合一,只不过大脑根据结果判断不认同罢了。
笔者坦诚讲,我们应该把知行合一当成中性词,不是武侠小说里的至高境界。人人都在彻彻底底地执行知行合一,没有人能够逃出这个范围。 不论你水平高低,低水平有低水平的知行合一,高水平有高水平的知行合一。 如何打破这种局面? 格物致知是唯一出路。
笔者以前看过很多书,基本上都忘了,就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讲,不遵循任何大家学说的标准。
格:观察。
物:客观事物的发展与演变。 致:使、让自己.......怎样。 知:知道,了解。
四个字建立个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链接渠道,笔者过去常说的桥梁就指“格物致知”。
“物”指票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去看去观察去思考,总结经验让自己知道了解。
然后再把自己从格物致知得到的知识反作用在事物本身上面,验证自己了解的知识是否正确。
这段路非常漫长,市场的抽象性决定我们一时只能遇到局部问题,在当前认知范围内“解决”问题,其实不一定真正能把“问题解决”,问题本身是不是个问题还是个问题。
直到积累大量样本才能较为宏观看待问题。总之,这个过程是在不停地:决策→执行→反馈→纠正→决策→执行→反馈→纠正........无限循环。
潜移默化中对你自身进行系统性改变,强化思考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等,这才是根本之中的根本!
交易最重要的是自己,就是指这些。放在生活当中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而人在交易中看不到这点是因为梦想捷径,甚至都没有真正意识到困难,怎么可能不失败。
但这也是最为艰难的阶段,绝大部分人会选择一段时间后跳过这步直接进入“致良知”环节。
“良”: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你认为有价值好的一面。 “知”:潜意识,平时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决定你的一生。
即你认为好的,有价值的知识进入你潜意识建立底层逻辑。
(不要认为自己几十岁了,人生很有经验,拥有智慧,不得了。隔行如隔山,所有人对股市一开始都很陌生,犹如一个初生孩子不断模仿吸收外界信息形成自己的性格。交易者几周或者几个月就能形成定式思维成为潜意识,后面再难进行改变)
跳过格物致知后进入致良知的危害非常大,踩着别人肩膀最明显的感觉是思维通了,什么都懂了,明白了,完美解释了,开悟了,但就是效果不及预期,执行不能落地。房子建起来了,看着华丽自己却住不进去。一年两年三年甚至十年,都处于熟悉的困惑当中,被困在里面形成了习惯,交易成绩大概率也是负的。
1.跳过格物致知后,直接让别人已经构建的交易知识进入潜意识成为判断底层逻辑。
注意:交易知识不是自然科学一加一就等于二,属于不同的人对市场具有不同的理解,交易知识实际上就是条件判断,个人属性相当强。
经过格物致知的交易者可以直接从市场庞大复杂信息中直达本质提炼一手原始数据进行分析,长时间反复练习形成条件反射之后直觉相当敏锐,展现出只有人才能拥有的独特优势。怎样去做取决于市场本身,不受什么条条框框理论知识影响。
没有经过格物致知的分析实际上已经脱离市场,着重于从借鉴体系角度去理解市场解释市场而非直接感受市场的完全性。经过长时间学习主动进入条条框框,你已经认为市场就是这样的,再深入到被你挤压在无闻角落本身潜意识里,你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去做,但你只能接受它是对的。这种最深处潜意识的呼唤偶尔冒出会让人深深不安与恐惧,无法去面对。
把人囚禁在条条框框当中以求保持正确性,可是那些条条框框对应事物成立的条件交易者无法真正理解。为了让人理解,于是就出现了很多确定性判断条件进行迎合,比如形态,什么样的形态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A条件发生B条件就会发生。
这完全违背市场的不确定性基础,大部分人的能力达不到这一层发现弊端。
2.失去了自身应当具备的能力,反而不易掌控导致走火入魔反噬自身。 这点笔者反复在说,交易是在磨练自己的各种能力,不是去发现依赖一套万能交易公式。 有些感悟,笔者大部分文字都在写致良知,格物致知除了大盘分析跟庄环节等较少公开发布,其余全在课程里。但基本不说知行合一,因为这玩意儿越说越悬,属于扯淡聊天标配。
所以呢,哪里有那么多纠结啊。
知行合一→格物致知→致良知
无限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