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语言

聊一聊交易中的心理陷阱(二)

| 发表于 2023-10-27 13: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复制链接
习得性无助,最早是有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他搞了一项动物性实验: 找来一条狗关进一个金属笼子里,然后在笼子上安装了一个蜂鸣器,只要蜂鸣器一响,就给这个可怜的狗子难以忍受的电击,当然这是一个非常不人性的实验,在实验开始时,笼子是被上锁的,狗被关在笼子里无可躲避随之而来的触电。多次实验后,程序变化为:事先把上锁的笼子打开,意味着狗子可以听到蜂鸣后选择逃跑来避免被电击,但是结果是令人感到惊讶的,实验开始,蜂鸣器一响,被实验的狗子非但没有选择逃跑,而是听见蜂鸣下意识的就开始倒地颤抖和哀鸣,但在这个时候,电击还没有开始。。。开始的实验中,狗挣扎想要摆脱这个牢笼,但是笼子被上了锁,任凭抓咬都无法逃脱,在这个连续逃脱和失败的过程中,狗子习惯认识到了,逃跑是不可能的,无论如何挣扎,电击还是会随着蜂鸣器到来,哪怕后面的门已经打开了,狗子也会选择否认逃脱的可能性。

习得性无助,是一个人经历挫折和失败后,应对生活和工作时产生的无能为力和自我否定的心理状态。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原因是,他们无法在勤奋中取得相应的进步,无论在即在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善环境,这种消极的反馈,给了他们质疑一切的愤然,本来有机会可以做出尝试,摆脱不利局面的时候,却深深否认自己的价值,具有这种悲观的同时,偏偏又不放弃交易,在市场里的迷茫挣扎好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在明知不足的情况下又认为一切知识和努力都是毫无意义的,爆仓是散户的最终结局,抱有这种矛盾想法的人,从知乎交易版块的提问中,可见一斑。这个实验,揭示了一个经典效应,每个人认为自己总是充满勇气的,在心理上会给自己更多正面的肯定“屡败屡战” “锲而不舍”,认为自己未来面对困难的时候,会积极的改善处境,克服困难。但在现实的世界里,沮丧的心理让人消极悲观,进而否定一切努力的价值,既然我再怎么做也做不好,不如就这样吧,几次挫败的经历就够给自己画上一个失败者的印记, 进而偏激的怀疑一切似乎能改善处境的东西,什么技术派,都是马后炮,  什么止损,为什么我总是被扫,哪有稳定盈利的人,交易者的命运,最终归属是天台,种种想法不一而足。之后,习得性无助的效应,会被自我进行强化,进而和心理上的自我认知联系到一起,我称之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正反馈的人,会认为自己很优秀,更能保持极强的信心,他会很乐意去做一些积极的事情,例如学习、复盘、自我总结,以及更加积极的寻找交易机会,更能保持高层次的执行力,履行自己的想法和判断,有很强的行动力。负反馈,则会丧失信心,对事物产生了悲观的认知,例如市场是完全随机的,散户逃不了被收割的命运,再努力也毫无意义,这种虚无消极主义给自身编制出了一个怪圈,会有选择性的看待问题,忽视积极的一面而只关注消极的一面,理应执行交易计划的时候,却怀疑自己的判断,理应把握机会的时候,又因为亏损的恐惧裹足不前,理应做出理性的应对,合理止损的时候,又害怕自己损错了,被骗了。 负反馈的怪圈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对自我失去了信任,信心消弭到了极点,导致看待事物失去了客观的立场,只重视其中的负面风险。抱着这类想法的人,我真诚的劝一句, 不妨想一想,如今的你和以往的你,并没有什么不同,思想认知上没有提高,技术方法上也未见什么完善,这种情况下,你今天所思所想和从前的你,并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你会相信以往亏钱,而今天不做改变就突然能盈利了呢?交易没有顿悟,也不存在机械降神可以在某一天突然扭转处境,只有日复一日的精进,培养自己的信心和能力,在正确中寻找成功的因素,上一篇交易心理讲到,专业能力的进步,往往来源于一次又一次的“破圈”,而我们不应该只感受到眼前的“危机” 想着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更应该考虑一下是什么样的环境酝酿了这些“危机”上升一个层次去考虑问题,才能改善不利的处境。交易就像马尔科夫链,你做过的一切尘埃落定的时刻就成为了历史,过去已是过去,看起来意义非凡却对未来毫无影响,当下做出的选择,出现了可能性的分叉,或许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是正确的选择,却会推动结果向好的一面发展,未来的成果还是要取决于你当下所做的这个决策,一个人成功了,他必然得益于自身优秀的基本面。没有平白无故的顿悟,一个种子长成大树之前,需要扎根和土壤。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和巴浦洛夫的狗相信很多提起条件反射,会下意识的想起巴甫洛夫的狗,在课本上应该都看过这个实验故事,巴浦洛夫找来一只狗,每次给狗喂食之前,都会摇动一个铃铛,然后重复这个过程,让狗建立了铃铛-食物的反射链接。多次之后,小狗学会了把铃铛做为进食的信号和食物出现的征兆,后来只要铃铛一响,即便是没有食物出现,狗也会听到铃铛声分泌唾液。

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在交易的行为中,经典的条件反射会偏向于生物本能,依靠人的本性建立“征兆”“反应”的联系,例如很多人喜欢以因果的角度来解构问题,追溯原因并且从中学习,但是在交易行为里面,因和果并没有规律的联系,而只是概率化的演变,换句话说做对的决策,不一定会赚到钱,而错误的行为也不一定会亏钱,这种形式让人很难从经历中学到有价值的经验,因为很多人的出发点是以盈亏为核心的评判体系,对了赚到钱的就是好的,亏了钱的,就是坏的不能做的。而在心理上来说,每个人对于盈利和亏损的感受程度也是不同的, 如果盈利的愉悦感是1的话,那么亏损的痛苦感就是3,人先天对于亏损是更加敏感和排斥的,两者感受的差异就能解释很多交易者,为什么越做越保守,越做越追求确定性的问题,概因他们更敏锐的排斥亏损,而亏损对于心理的刺激更大,导致建立了亏损和某些操作行为之间的联系,例如趋势性的突破交易,及时和理性的止损等,这些看似具有风险性的交易机会,在这一点上,我几乎跟我每个学员都强调过一句话,交易者不应该抗拒波动,而是应该拥抱波动,一切的利润都蕴含在价差之中,走上这条路,就要乐观的去追逐机会,而不是惧怕和排斥其中的风险。用教员的一句话来说,谁是敌人? 谁是我们的朋友?  是波动性扩张的走势有利? 还是波动性收敛的走势有利。心理上而言,应该避免自身习得了错误的条件反应,比如有个朋友,建立风控系统之后,试着无条件的执行止损,但是运气不好,碰见了转折性的走势,导致单子被意外扫掉,而他经过几次失败的风控,产生了“挂止损=容易扫”的条件联结,虽然他能充分的认知到风控系统存在的意义,但是却在每次应该止损的时候,选择撤销止损,或者放任执行,犹豫再三最后一边自责自己懦弱的意志力,一边又不可自拔的选择扛单,最后一锅温水煮了一只清醒又痛苦的青蛙。联结条件的存在,很难去克服,因为它在经验认知上,建立了“正确”和“错误”概念。“止损”是错的,因为意外扫掉很亏“扛单”是对的,因为偶尔运气好安然无恙。几次的经验产生了一种期待,当面临决策的时候,这种联结就会唤醒人的侥幸心理,寻找虚假的安全感。我常说的,不应该去考虑单笔交易的对错得失,因为推动结果的因素是概率,应该以交易行为模式,来做总结和反思, 行为模式的组成是信号-动机-联结,应该思考它们内在的联系以及优势和劣势。   经验这个东西,并不是只有好的的一面,人从经验中学习到的,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认知,更有可能是失败的畏惧,古人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实验的主角不是狗,而是一只小白鼠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斯金纳为研究条件反射而设计的实验,在小白鼠的脑部植入电极,用以刺激多巴胺分泌的区域。箱子内设置一个按钮,小白鼠每按一次按钮就会有概率刺激脑部的电极,分泌多巴胺让小白鼠感觉飘飘欲仙,随着按按钮刺激脑部的概率越来越低,小白鼠的行为并没有什么改变,直至不吃不喝饿死在箱子里,在这个过程中,小白鼠尝试不停的按按钮,好期待那有可能出现的刺激,哪怕按六七十次按钮,才会出现一次刺激奖励,小白鼠仍然欲罢不能。

这个实验对于我们交易者揭示了什么呢?概率性的结果,导致了交易者会对交易产生了依赖感,喜欢短线交易,追求短线涨跌带来的刺激,事实上的难度并不重要,只是在不停的进场期待可能出现的“盈利” ,与其说是追求极致的利润,不然说是在追求“正确”带来的多巴胺分泌。在这种情况下,单次偶尔的失败并不会给人极大的打击,不出现致命亏损之前很难让人意识操作方式的危险性。 或者赚一笔亏一笔,一看净值稳定下滑,知道自己这个做法不怎么靠谱,却依然对短线交易有积极的认知,觉得能捞回亏损,错误是暂时的,而下一笔单子怎么看都是要盈利的。频繁交易的陷阱也在这里,不出现一定程度的亏损,察觉不出危险性,等温水炖了青蛙的时候,想回头也晚了。上瘾的背后,是内心有强烈的期待,而这种欲求不得的期待,会变成一种痛苦,很显然交易就是这颗良药,无法缓解的时候,磕一粒。

条件和反应的联结,这些效应导致了很多交易者,做了很多年依然在原地踏步,对市场和交易愈发的了结,越能感受到其中的矛盾性和冲突性,所以并没有什么认知上的方法能帮你消除各种不良的条件反应,去抑制情绪化或者本能。所以我很少讨论技术分析这个命题,因为真实的交易并不是给自己加上诸多束缚,也不是理想假设的头头是道,很多决策并不是依赖于理性的推导,更多是经验和直觉的反应,“工具”脱离了人的载体,它的本质已经变化了,对于很多负面问题而言,唯一有效的解决方式,就是时间,心理上强烈的反馈和记忆会随着时间消退,所以离场原则,停手原则,时间间隔才异常重要,毕竟让一个慌乱和焦虑的人,立刻恢复理性,本身就是矛盾的。最后我们这些传统的交易员,赋予各种名词独特的概念,建立交易系统想用机械化来控制情绪和人性,崇尚理性和逻辑,但是在大部分时间内都是依赖着生物的本能和潜意识去行事,我们所倡导的理性和思考,只是勉强在黑暗的深林里,点亮了一根蜡烛。


如果有帮助,就支持一下我呗
最近访问 头像模式
举报

评论 使用道具

发新帖
EA交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英语)
日本語(日语)
Deutsch(德语)
Русский язык(俄语)
بالعربية(阿拉伯语)
Türkçe(土耳其语)
Português(葡萄牙语)
ภาษาไทย(泰国语)
한어(朝鲜语/韩语)
Français(法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