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语言

交易中如何获得有优势的进场点位?

| 发表于 2023-11-13 17: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复制链接
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情况:看到行情好,赶紧进场,一进场就开始跌;跌了又不甘心,觉得肯定能反弹,结果越等越慌,狠下心砍单了,结果行情马上回调了。有时候气得直拍大腿。
这种交易习惯就有个严肃的学名,叫“拍大腿交易法”,大腿一拍,亏损就来。所以在交易中想要盈利,寻找关键位置进场和出场非常重要。

在交易中获得优势主要由两方面组成:人性和系统。系统中胜率和盈亏比又决定了交易是否可以长久盈利。而决定胜率和盈亏比的则是进出场策略了。入场点的尽可能精准可以大大提升交易胜率,从而减少试错成本。

什么才称得上是精准的入场点呢?就是你一进场迅速脱离成本,在行情短期回调也触及不到止损的入场点。

下面总结了几种具体的操作手法(包括加仓原则)供大家参考:

一、拐点入场

在趋势发生变化时,通过成交持仓变化、K线形态变化、均线变化等作为参考捕捉此类时机。这是长线交易建立底仓的最佳时机。

二、盘整入场

一段趋势行情中,价格运行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中间可能会出现短时间休憩盘整的阶段,在经过充足的蓄势之后继续之前的趋势行情。而这其中蓄势盘整的阶段就是我们第二个入场时机,在突破盘整平台时入场,不失为加仓的关键时刻。

三、回调(或反弹)入场

在行情突破关键支撑或阻力位后,形成一个回踩的形态,当回踩结束,再次向原有趋势方向发展时可以考虑进场,同时将止损设置在关键支撑或阻力位。

有了上边几种入场策略之后,为之匹配相应的止损止盈,并根据胜率加以合适的资金管理,基本上就可以形成一个交易系统的雏形了。除此之外,成功的交易还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交易纪律。因为系统形成之后,主观已经不再重要,纪律和执行是保证客观交易的有效手段。交易的主体是人,系统只是人的工具,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并不取决于工具是否好用,而是交易者能否驾驭好交易系统,摒弃自我,做到客观交易。

“知”是思想层面的东西,“行”是执行层面的东西,只有将二者有效结合的交易员才能成为市场中真正的赢家。

下面以6个简单的小例子来给大家讲解一下止损小技巧:

1、假突破确认后止损法

通 常对于趋势交易者来说,需要做的就是寻找趋势的突破点并建仓。我们利用前期高低点、均线、期权仓位等技术能够预测市场共识的关键点位,使我们看到行情越过 关键点位时可以立刻意识到这可能就是一次“关键点位的突破”。然而,“突破”这个东西,却得“突破了之后”才能够真正知道。

正由于假突破的存在,使得突破行情的建仓时机不好把握。

针对此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不考虑假突破的问题,只要价格突破关键点位就认定为突破,就要建仓。这种思路的问题在于,一旦遇上假突破,由于传统 止损手段的滞后性,随之而来就要承担不小的损失;另外一种则是以收盘价(可以是日线也可以是小时线或任何时段上的收盘线,当然时间长度越长越可靠)而非实 时成交价作为判断突破的依据,这样就可以规避许多上影线、下影线的假突破情况。

2、跌穿 60 日均线止损法

60日均线即是某支股票在市场上往前60天的平均收盘价格,其意义在于它反映了这支股票60天的平均成本。60均线一般是中长期走势,60日均价是最近三个月的收盘平均价,对个股后期走势有重要意义,很多技术指标已经明了,所以个股如果有效跌破60日均价,大多后市看跌。

3、MACD空中漏油止损法

4、纺锤线破位止损法
纺锤线是一种实体很小,影线很长的线形,它即可以是阴线也可以是阳线。纺锤线代表市场缺乏进一步上升和下跌的力量,处于一种均衡状态。在一波急涨之后出现的纺锤线代表多头后继乏力,先前的涨势因此停顿,在一波急跌之后出现的纺锤线代表空头后继缺力,先前的跌势因此停顿,但是否反转还需要市场走势进一步的证明。带有巨大成交量的纺锤线意义更加重要。

5、高位双阴线下跌止损法

6、经典头部形态止损法

第一天,市场在一片狂欢之中继续涨势,并且拉出一根长阳线。 第二天,继续冲高,但尾盘回落,形成上影线,实体部分窄小,构成星的主体。 第三天,突然下跌,间或出现恐慌性抛压,价格拉出长阴,抹去了前两天大部分走势。


v2-1129a50d22bd5917347bcc4aa5bd7f4b_b.jpg
v2-62046de0a432ff3827dec2c5db150363_b.jpg
如果有帮助,就支持一下我呗
举报

评论 使用道具

精彩评论2

夕阳西下
DDD
| 发表于 2023-11-13 23: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调入场适合我
举报

点赞 评论 使用道具

aliang9887
C
| 发表于 2023-11-14 04: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好好
举报

点赞 评论 使用道具

发新帖
EA交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英语)
日本語(日语)
Deutsch(德语)
Русский язык(俄语)
بالعربية(阿拉伯语)
Türkçe(土耳其语)
Português(葡萄牙语)
ภาษาไทย(泰国语)
한어(朝鲜语/韩语)
Français(法语)